<legend id="h4sia"></legend><samp id="h4sia"></samp>
<sup id="h4sia"></sup>
<mark id="h4sia"><del id="h4sia"></del></mark>

<p id="h4sia"><td id="h4sia"></td></p><track id="h4sia"></track>

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
  • <input id="h4sia"><address id="h4sia"></address>

    <menuitem id="h4sia"></menuitem>

    1. <blockquote id="h4sia"><rt id="h4sia"></rt></blockquote>
      <wbr id="h4sia">
    2. <meter id="h4sia"></meter>

      <th id="h4sia"><center id="h4sia"><delect id="h4sia"></delect></center></th>
    3. <dl id="h4sia"></dl>
    4. <rp id="h4sia"><option id="h4sia"></option></rp>

        微博矩阵

        微信矩阵

        移动版

        返回顶部

        政务公开
        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
        索引号 116108000160825732-G-2023-000151 发布日期 2023-02-16 11:02 发布机构 市政府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
        标   题 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

        关于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

        ——2023年2月2日在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

        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财政局

        各位代表:

       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,现将我市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报告如下,请予审议,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。

        一、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

        2022年是榆林发展进程中十分重要的一年。全市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、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二十大精神,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,贯通落实“五项要求”、“五个扎实”,认真落实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,严格执行市五届人大一次会议关于2022年财政预算草案的决议和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关于2022年财政预算调整方案的决议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聚焦“疫情要防住、经济要稳住、发展要安全”三件大事抓落实,加力提效、精准施策,助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,财政收入快速增长,各项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,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。

        (一)一般公共预算执行情况

        2022年,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26.8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3.2%,超收29.1亿元,增长57.8%。其中:税收收入832亿元,增长65.8%;非税收入94.8亿元,增长10.9%。主要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、煤炭价格高位运行,带动主体税种增收较多。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072.2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90.7%,增长33.9%。主要是保障疫情防控和省十七运、支持稳经济增长、科技创新、环境治理、城市更新、乡村振兴、交通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、重大产业发展,以及重大风险防范化解等新增支出。

        2022年,市级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17.5亿元,完成调整预算的103.1%,增长59.3%。其中:税收收入384亿元,增长66.7%;非税收入33.5亿元,增长5.4%。主要是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,市级分成收入相应增加。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97.8亿元,增长56.7%。

        2022年,市级年初预算安排预备费5亿元,执行中主要用于防汛救灾及灾后重建、安全隐患核查整治、疫情防控等。

        2022年,中省下达我市各类补助资金共计278.1亿元,其中:税收返还-18.5亿元,一般性转移支付136.3亿元,专项转移支付160.3亿元。

        2022年,全市发行地方政府一般债券57.2亿元,其中:新增一般债券33亿元,主要用于农业、水利、教育、交通、乡村振兴等无收益的公益性项目;发行再融资一般债券24.2亿元,用于偿还部分到期一般债券本金。全市一般债务余额 332.3亿元,未超过省上下达我市的一般债务限额359.6亿元,债务风险总体可控。

        (二)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

        2022年,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72.1亿元,完成预算的96.1%,增长9.5%。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103.7亿元,完成预算的91.8%,增长16.4%。

        2022年,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32.1亿元,完成预算的84.4%,增长59.1%。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31.7亿元,完成预算的81.3%,增长4.5%。

        2022年,中省安排我市政府性基金补助1.3亿元。

        2022年,全市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63.1亿元,其中:新增专项债券55.5亿元,重点投向市政及产业园区、社会事业、保障性安居工程、交通基础设施、农林水、生态环保、城乡冷链物流基础设施、能源等领域;发行再融资专项债券7.6亿元,用于偿还部分到期专项债券本金。全市专项债务余额230亿元,未超过省上下达我市的专项债务限额268.1亿元,债务风险总体可控。

        (三)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执行情况

        2022年,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64.1亿元,完成预算的116.6%,增长33.6%,主要是煤炭价格高位运行,国有煤炭企业经营效益良好,上缴资本收益增加较多,以及市级国有资本收益征收政策调整带来增收。全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6.4亿元,完成预算的104.1%。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统筹安排使用26.9亿元,结转结余0.8亿元。

        2022年,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0.8亿元,完成预算的104.1%,增长102.3%。市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20亿元,完成预算的94.4%,增长119.8%,结转结余0.8亿元。

        (四)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执行情况

        2022年,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1.7亿元,增长10.3%。加上上年结余185.6亿元,收入总计317.3亿元。全市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4.8亿元,增长10.7%,年末滚存结余212.5亿元。

        (五)两个开发区预算执行情况

        2022年,榆林高新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3.7亿元,完成预算的94.7 %,下降5.4 %,其中:一般预算收入8.2亿元,基金预算收入5.5亿元。财政支出18.6亿元,完成预算的66.4%,下降1%,其中:一般预算支出11亿元,基金预算支出7.6亿元。

        2022年,榆神工业区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.9亿元,完成预算的54%,下降36.6%,其中:一般预算收入3亿元,基金预算收入1.9亿元。财政支出10.1亿元,完成预算的110.7%,下降2.4%,其中:一般预算支出7.7亿元,基金预算支出2.4亿元。

        两个开发区收支下降的原因:主要是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减收较多,支出相应下降。

        目前,全市财政收支正在核实清理中,中省补助结算对账尚在进行,收支平衡及结余结转等最终数据会有一些变化,待决算汇审编出后,再向人大常委会报告。

        二、2022年财政重点工作情况

        (一)坚决扛牢稳大盘财政责任,推动经济运行稳中有进。全面落实国务院、省政府、市政府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,研究制定我市财政稳经济14个方面45条措施,落实落细工作举措,推动各项政策落地见效。一是顶格落实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,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46.7亿元,支持市场主体尽享政策红利、缓解资金压力。二是着力稳投资。市财政安排资金3.6亿元,支持加快重大项目前期推进工作。统筹各级各类财政资金135亿元,撬动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220亿元,支持重大交通水利、十七运场馆、学校医院、城市更新、生态治理等重大项目建设,以及乡村振兴、粮食安全和能源保供稳价等重大战略实施。发行政府专项债券55.5亿元,靠前发力支持77个补短板、扩投资项目落地建设。三是促进释放消费潜力。安排资金3.3亿元,支持在商务、文旅等领域推出消费券,已发放1亿元,拉动消费18.5亿元,有效对冲疫情影响,拉动社零逆势增长。四是支持县域经济发展。加大投入力度,共下达市对县区各类转移支付资金96.2亿元,其中南部县及横山区、定边县、靖边县73.1亿元,支持县区保“三保”,兜牢民生底线。同时聚焦短板弱项,突出重点支持实施冬季清洁取暖改造、农村公路建设及隐患治理、灾后恢复重建、学校医院建设、旱作节水农业、防止二次沙化与国土绿化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防治、乡村振兴及产业发展等一大批打基础、利长远、防风险、促发展的重大项目,促进县域高质量发展。五是大力支持创新驱动发展。全市科技支出18.6亿元,增长269.8%,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和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创建,兑现科技奖补政策,加速推进“两链”融合、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,提升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影响力和贡献率。六是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。加大对民航等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企业纾困支持力度,安排航线补贴和运营亏损补贴4亿元,下达汽车场站、快递物流等企业运营补贴3.4亿元,落实兑现支持工业转型升级、科技创新、规上企业培育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等奖补资金8.5亿元,畅通经济循环,助推产业链实现高质量发展。七是用好政府性融资担保和再贷款贴息支持政策。全年新增担保业务42.2亿元,支小支农占比99.8%,减免担保费5311.8万元,惠及中小微企业和“三农”市场主体1.03万户;兑现“再贷款+财政贴息”奖补资金0.4亿元,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、融资贵问题;支持发放创业贷款4亿元,扶持带动创业就业0.6万人。八是全面落实各项助企纾困政策。加大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,全市授予中小微企业合同金额39亿元,占政府采购规模的79%,累计为中小企业提供政府采购信用融资贷款5504.8万元,减免房租1134万元,切实为企业增订单、减负担、促发展;落实好稳岗就业支持政策,全市累计缓缴养老、工伤和失业保险3312.2万元,安排各类促进就业资金7.2亿元,下达稳岗返还资金1.1亿元,新增城镇就业3.68万人。一揽子政策红利持续释放,有力有效地提振了市场主体信心。

        (二)践行公共财政理念,民计民生福祉不断增进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,全面落实中省市各项民生政策,全市民生支出901亿元,占财政支出的84%,人民群众幸福感、获得感、满意度进一步提升。一是全力以赴支持疫情防控。坚持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,全力支持科学快速处置突发疫情,将疫情防控支出作为“三保”重要内容,加大投入,全力保障核酸检测、患者救治、一线人员补助、防疫物资购置、定点医院及隔离点建设、增加医疗设备和重症医疗资源等提升医疗救治能力所需支出;全力支持“保健康、防重症”,支持发放涉疫药品健康包18.7万份,从医保基金中筹措5.9亿元,实施新冠病毒疫苗全民免费接种,最大程度守护了全市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。二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,全面落实中央“两个只增不减”要求,全市投入资金147.1亿元,重点支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、落实教育“双减”政策、薄弱学校改造提升等,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;支持中心城区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5所,建成后可新增学位2.8万个,进一步缓解城区“入学难”“大班额”问题;支持实施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,高考创二十年来最好成绩。三是社会保障有力有效。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从154.5元提高到185元,月人均标准达到204.5元。城乡居民医保政府补贴标准从580元提高到610元。安排资金4600万元,为19.4万困难群众及时发放价格临时补贴,为10.8万户低保和特困人群家庭提供平价煤、发放米面油等基本生活物资,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。四是医疗卫生能力显着提升,统筹资金33.2亿元,全力推进健康榆林建设,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年人均补助标准由79元提高到84元,为城乡居民免费提供预防接种、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、农村妇女“两癌”筛查、地方病防治、医养结合、孕前优生等3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。支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、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、医疗卫生机构能力提升等。加强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,保障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贫困边远农村地区卫生人才有效供给。支持中医药事业,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。五是支持文化体育事业发展。凝心聚力支持省十七运圆满举办,兑现“给榆林一个机会,还省运一个奇迹”的庄严承诺;落实资金9.9亿元,支持文化惠民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;推动全市3438个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,政府购买1659场次优秀剧目到基层演出。六是加大住房保障力度。统筹安排老旧小区改造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、农村危房改造等资金8.9亿元,支持城乡居民改善住房条件。

        (三)巩固脱贫攻坚衔接乡村振兴,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稳步推进。一是加大乡村振兴资金投入力度。统筹安排财政衔接资金23.4亿元。继续落实脱贫县涉农资金整合政策,全年整合资金23.9亿元,落实土地出让收益的20%用于农业农村2亿元,落实政府债券支持乡村建设项目25个,规模达3.5亿元,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了有力支撑。二是全力保障粮食安全。投入资金9.4亿元,落实耕地保护、农机购置和一次性种粮补贴,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,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。三是推动特色产业发展。统筹资金12.3亿元,支持“4+X”特色农业产业发展。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“扩面、增品、提标”,补贴险种扩大至27个,保费总规模达2.7亿元,有效分散农业经营风险。四是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。筹集资金3.3亿元,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动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,助力打造乡村振兴榆林样版。

        (四)大力支持城市更新,中心城区面貌焕然一新。市财政筹措资金54.1亿元,加快中心城区强功能、补短板、提品质。一是全力保障“四馆两中心”、省十七运会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和城市品质提升等,创建全国文明城市。二是推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小西沙片区棚户区改造、古城保护开发,打通断头路,推动凌霄广场、公园绿地、城市供排水、污水垃圾处置、公共停车场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城市宜居形象。三是支持城市精细化管理,垃圾分类、智慧城管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城市管理水平显着提升。

        (五)助推绿色低碳发展,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。围绕打赢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目标任务,推进无定河全线整治和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安排市级环保专项资金5.3亿元,大力支持铁腕治污52项行动,深入开展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工作,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连续三年全面达标。全面加快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,安排市级专项资金4.2亿元,支持实施防止二次沙化和国土绿化、“塞上森林城”提质增效行动,推进沿黄优质红枣林管护等特色林草产业发展,完成营造林及种草110万亩。安排资金2亿元,推广高西沟生态综合治理模式,建成20个生态振兴示范村。

        (六)有效防范化解风险,财政可持续性显着增强。一是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。压实县区和部门偿债责任,超额完成全年隐性债务化解任务。指导督促困难县区妥善处置风险隐患,争取再融资债券31.8亿元,缓解短期偿债压力。严格执行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,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,全市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。二是兜牢兜实“三保”底线。严格落实“三保”保障清单和预算审核机制,压实县区“三保”主体责任,做到“三保”支出预算优先安排,不留缺口,资金拨付优先保障。加大市对县转移支付力度,确保基层特别是困难县区“三保”不出问题。三是积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。支持榆金资按照市场化、法治化原则收购处置不良资产36.4亿元,助推银行业不良率持续下降;安排财政贴息资金,支持榆林农商行不良资产处置,督促清收不良资产4.2亿元,归还处置不良资产贷款本金6.5亿元。四是助力织牢织密安全生产防线。安排资金5亿元,支持开展14个领域安全生产大核查大整治;下达资金3亿元,支持受灾县区做好防汛、灾后恢复重建等工作,全力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。

        (七)促改革强管理,财政治理效能不断提升。一是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。开展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研究和收支测算,做好改革实施准备工作。按照中省改革节奏,衔接推进市与县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。二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,基本建成“全方位、全过程、全覆盖”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。对市级50个重大项目开展绩效跟踪,19个重点项目和专项资金进行绩效评价,对107个部门单位整体支出和12个县市区财政综合管理绩效进行评价,强化结果应用,树牢“花钱必问效、无效必问责”的规矩意识。三是建立“过紧日子”常态机制。坚持非必要不花钱,从严控制“三公”经费及一般性支出,严格楼堂馆所项目财政资金管理。市级在年初压减公用经费15%的基础上,执行中进一步压减一般性支出,压减资金全部用于重点民生支出。四是加快推进预算管理改革。持续深化乡镇财政管理改革、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制度改革、全面公开预决算、完善直达资金管理机制、强化财政监督检查,不断提升财政管理水平。

        2022年,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良好,但仍存在一些问题,主要是:产业结构单一,煤主沉浮现状尚未明显改观,财政稳定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;县区间财政收入不均衡情况较为突出,一些县区“三保”、疫情防控等刚性支出与偿还政府债务叠加,收支矛盾突出,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任务艰巨;财税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;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有待进一步提高。对这些问题,我们将高度重视,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决。

        三、2023年财政预算草案

        (一)财政收支形势分析

        2023年是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是实施“十四五”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。综合研判当前形势,我国经济恢复面临需求收缩、供给冲击、预期转弱三重压力,我市发展面临的环境仍然复杂严峻。同时应看到,我国经济韧性强、潜力大、活力足,特别是党中央因时因势优化调整疫情防控策略,稳经济政策效果将持续显现,经济运行有望总体回升,我市产业转型升级、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,全市经济有条件实现平稳健康发展。

        财政收入方面,宏观经济逐步回暖向好,上年留抵退税政策实施后的回补效应将逐步显现,为今年财政收入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。同时,能源保供任务增加、保供价格受限,房地产市场面临不确定性,加之上年收入基数较高,财政收入难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。财政支出方面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保持必要的支出强度,推动高质量发展,兜牢兜实“三保”底线,有效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等,对财政保障能力提出新的更高要求,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。综合分析,2023年全市预算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。

        (二)2023年预算安排的总体要求

       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,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,认真落实全国、全省财政工作会议和市委五届四次全会精神,扎实推动中国式现代化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,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,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,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,按照“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,注重精准、更可持续”要求,统筹“四位一体”资金,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资金需求;完善减税降费措施,加强财政资源统筹,保持必要支出强度;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,兜牢基层“三保”底线,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;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,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;健全现代预算制度,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,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,推动全市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,促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。

        (三)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

       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,建议2023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目标为877.8亿元,同口径实现正增长。

        2023年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877.8亿元,加上中省提前下达的各项补助241亿元和新增一般债券收入10亿元,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5亿元,从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资金20亿元,全市收入预算总计1173.8亿元。

        2023年,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1171.8亿元,加上上解中省支出2亿元,全市支出预算总计1173.8亿元。

        (四)市级一般公共预算安排草案

        2023年,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按同口径与上年持平安排,收入预期目标为370亿元。

        2023年,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算370亿元,加上中央提前下达的各项补助241亿元和新增一般债券收入10亿元、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20亿元、县区上解收入29.2亿元,市级收入预算总计670.2亿元。

        2023年,市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预算326.2亿元,加上市对县区补助344亿元(其中:返还性支出4.6亿元、一般性转移支付114亿元、专项转移支付223.4亿元)、上解中省支出2亿元,支出总计670.2亿元。

        主要支出项目安排情况是:

        教育支出43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20亿元,补助县区23亿元。主要用于:保障市县两级学校运转性及资助性支出;落实教育“双减”,支持中心城区学校、重点高中、薄弱及标准化学校建设,引进优质教育资源,促进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;支持普惠性幼儿园建设,推进学前教育发展;支持榆林大学新校区建设;支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等。

        科学技术支出15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14.6亿元,补助县区0.4亿元。主要用于:促进秦创原创新驱动发展;支持科创新城能源革命及科技资源配置;支持碳达峰碳中和产学研融合;支持科技研发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,培育创新主体等。

        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20.2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19亿元,补助县区1.2亿元。主要用于:图书馆、博物馆和展览馆等展陈支出,促进公共文化事业、文旅产业发展;支持现代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,大力支持国际马拉松等体育赛事;支持重点公益性文化活动和群众性文体活动的开展等。

        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72.8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32.8亿元,补助县区40亿元。主要用于:落实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、社会救助及优抚对象待遇;完善残疾人服务保障体系;支持就业困难人员、高校毕业生、农民工、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多渠道就业创业,推进城镇、农村标准化社区及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。

        卫生健康支出52.6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37.5亿元,补助县区15.1亿元。主要用于:支持新阶段疫情防控;城乡居民及职工医疗保险、医疗救助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;落实乡村医生等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待遇;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;支持疾控管理体系和卫生应急体系建设;加强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等。

        节能环保支出22.6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7.6亿元,补助县区15亿元。主要用于:加快绿色发展,完善生态补偿机制;支持冬季清洁取暖改造,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,重点区域土壤污染修复治理;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建设等。

        城乡社区支出60.7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51.4亿元,补助县区9.3亿元。主要用于:支持中心城区保障供水供热、空中电缆入地等综合管廊建设提升、打通重点断头路及拥堵道路、污水处理项目、快速通车干道、老旧小区改造、城市运动公园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;推进城市更新、棚户区改造、古城开发保护、文明城市创建,保障城市运行管理、垃圾分类和污水处理等城市发展支出。

        农林水支出99.7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9.7亿元,补助县区90亿元。主要用于: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、保障粮食安全、旱作节水农业、“4+X”特色现代农业全链条发展行动,全力支持南六县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发展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;支持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;支持黄河东西线引水、飞机增雨(雪)抗旱、防止二次沙化与国土绿化五年行动;支持乡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乡村治理能力。

        交通运输支出61.1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47.6亿元,补助县区13.5亿元。主要用于:支持延榆鄂高铁、大锦高速、绕城高速(南段)、榆阳机场、国省干道公路等重点交通项目建设,以及农村公路隐患整改提升和航线补贴等。

        资源勘探信息等支出3.3亿元,其中:市本级支出1.5亿元,补助县区1.8亿元。主要用于:支持智慧社会、智慧能源、工业化信息化和数字经济建设等;支持工业技改、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,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。

        2023年,市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26.2亿元,按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划分,安排机关工资福利支出42.5亿元,机关商品和服务支出18.8亿元,机关资本性支出189.2亿元,事业单位经常性补助22.6亿元,事业单位资本性支出8.7亿元,对企业补助4.8亿元,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22.9亿元,债务利息支出5.8亿元,预备费8亿元,其他支出2.9亿元。

        2023年,市本级“三公”经费预算7830万元,与上年持平,其中:因公出国(境)费100万元,公务用车购置1000万元,公务接待费800万元,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5930万元。

        (五)政府性基金预算安排草案

        2023年,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76亿元,增长5.4%。加上中省补助收入2亿元,提前测算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入37亿元,收入总计115亿元。按照以收定支的原则,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预算115亿元,较上年增长10.8%。

        2023年,市级政府性基金收入预算28亿元,同口径与上年持平,加上中省补助收入2亿元,收入总计30亿元。

        市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28亿元,加上补助县区支出2亿元,支出总计30亿元。主要支出项目为: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相关支出23.4亿元,主要用于土地储备、棚户区改造、供热管网及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等;债务付息支出3.8亿元;其他支出0.8亿元,主要是彩票公益金等安排的支出。

        (六)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安排草案

        2023年,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65亿元,增长1.3%。加上上年结转结余0.8亿元,收入总计为65.8亿元。全市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45.8亿元,加上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等支出20亿元,支出总计为65.8亿元。

        2023年,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算25亿元,增长19.9%,加上上年结转结余0.8亿元,收入总计25.8亿元。市级国有资本经营支出预算25.8亿元。

        (七)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安排草案

        2023年,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收入132.7亿元,增长0.8%;全市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支出115亿元,增长9.7%。

        (八)榆林高新区及榆神工业区财政收支预算安排

        2023年,榆林高新区一般预算收入计划13亿元,增长58.3%,主要是增加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收入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9.1亿元,增长73.9%,主要是教育和科技支出增加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4.8亿元,增长3.5倍,基金预算支出32.1亿元,增长3.2倍,主要是高新南区土地出让收入及土地整合支出增加。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300万元,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300万元。

        2023年,榆神工业区一般预算收入计划9.8亿元,增长2.2倍,主要是2022年增值税留抵退税减收较多。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1.6亿元,增长49.5%,主要是城乡社区和债务还本付息支出增加。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计划2.4亿元,增长22.5%,基金预算支出0.6亿元,下降76.8%,主要是调入一般公共预算1.8亿元,基金支出相应减少。

        四、2023年主要财税政策措施和财政重点工作

        (一)强化资源统筹,提升财政综合保障能力。一是持续抓好组织收入。密切关注宏观经济运行、能源价格和国家政策动态,强化监测分析,进一步夯实各征管部门收入责任,努力完成年度收入目标。二是大力争取新增政府债券。确保新增一般债券规模只增不减,按照“资金跟着项目走”的要求,围绕专项债券“十一大领域”政策要求,包装策划高质量项目,争取省上更大的倾斜支持。三是大力争取中省转移支付资金。吃透政策,精准争取,力求争取成效最大化,同时做好中央重大政策、重大示范项目资金争取工作。四是发挥好财政杠杆作用。引导撬动金融资本、社会资本,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。确保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,财政政策资金就跟进保障到哪里。

        (二)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,创新投融资模式,统筹整合“四位一体”资金,支持延榆鄂高铁、榆林大学、城市更新、引黄工程、学校医院、高速公路等重大项目建设,支持实施一批稳投资、惠民生、补短板、增后劲的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,发挥好财政政策资金提振市场信心、稳定发展预期的“压舱石”作用。二是促进恢复和扩大消费,进一步发挥电子消费券的带动作用,将覆盖范围扩大至文化旅游、羊毛绒产品、农机具等领域,大力支持赛事经济、会展经济,丰富消费业态,加快消费回补和潜力释放,让城市恢复“烟火气”。三是支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。围绕我市重点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,充分发挥财政产业类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,大力招商引资、招才引智,支持羊毛轻纺、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产业振兴发展,文旅餐饮等第三产业加快发展,氢能、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。四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。切实落实“两个毫不动摇”,顶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,用好用活政府性融资担保基金、中小微企业银行贷款风险补偿资金,不断扩大政府性融资担保业务,促进中小微企业融资增量、扩面。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,在财政补贴、税费优惠、政府采购、融资担保等方面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、平等对待。五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。继续支持科技研发,落实兑现科技发展一揽子奖补政策,跟进落实榆林能源转型示范区项目世行贷款,支持CCUS示范等项目建设,依托中科院、秦创原两大创新平台,持续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,支持引进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技项目,促进“两链”融合。六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。深化运用“财政投资+专项债券+市场化融资”资金筹措模式,支持城市更新五年行动,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,支持推进棚户区改造、打通城市断头路,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,支持推进城市标准化管理,不断提升城市品质,打造宜居宜业宜治现代城市。统筹各类发展资金,支持“一县一业”行动计划,支持北部县转型发展、西部县突破发展、南部县绿色发展。

        (三)厚植为民情怀,多措并举增进百姓福祉。一是全面落实新阶段疫情防控举措。支持各级医院加强医疗资源储备,有力保障群众就医用药需求,支持做好老年人和患基础性疾病群体的防控,着力保健康、防重症。二是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。调整完善部分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举措,多渠道支持企业稳岗扩岗、个人创业就业。统筹用好各项就业补助资金,开展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,促进重点群体创业就业。三是支持教育高质量发展。深入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,支持推动“五位一体”优质协调发展。继续落实教育投入“两个只增不减”要求,支持基础教育提质攻坚,继续缓解城区学校“大班额”。支持扩大优质高中资源规模,改造提升薄弱高中学校基本条件。加大教师培训投入力度,推动优质教育资源下沉,稳步提高教师待遇,落实好贫困生资助政策。支持榆林大学新校区建设全面启动。四是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。支持健康榆林建设、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、公立医院综合改革、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、卫生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等。启动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,创建省级中医药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示范基地,加快推动中医院、第三医院、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。支持开展过敏性鼻炎防治“攻坚年”行动。五是加大社会保障力度。支持实施“驼城社保共享计划”和全民参保计划,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,落实城乡居民养老待遇正常调整机制。强化基本医疗保险、大病医疗保险与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功能,落实好医疗救助市级统筹政策。健全社会救助制度,保障好因疫因灾遇困和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。积极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、推动城乡基本医疗保险、工伤保险省级统筹。落实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政策,支持市光荣院建设。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,提高养老服务质量。六是加大城乡困难群众住房保障力度,支持完成老旧小区改造,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、农村危房改造等工作顺利开展,提升安居宜居水平。七是推动文化事业发展。支持“三馆”陈列布展,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,推动文旅深度融合。健全和完善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,推进文体设施共建共享。八是支持“平安榆林”建设,全面提升公共安全治理水平。

        (四)夯实农业基础,久久为功推进乡村振兴。一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。严格落实“四个不摘”要求,保持财政支出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。逐年提高衔接资金用于产业比例,做好资金使用管理监控,巩固提升“三保障”和饮水安全水平,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。二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。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,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旱作节水农业发展,落实好耕地地力保护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。支持农业良种培育和种业发展。完善农业保险政策体系,推动农业保险“扩面、增品、提标”。三是深入推进乡村振兴。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,持续推进现代农业“4+X”工程,建设陕西现代农业先行区。接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5年行动,补齐农村公共服务短板。深化农村“三变”改革,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,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。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,加强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。全力推进乡村振兴重点镇、重点村、楷模村建设,示范带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。

        (五)加快绿色发展,凝心聚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。一是加快推进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。深入贯彻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,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,大力支持防止二次沙化及国土绿化五年行动,推进“塞上森林城”提质增效,加快实现由浅绿向深绿的转变。积极推广高西沟、赵家峁生态治理模式,支持黄土沟壑区、沿黄土石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,统筹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。二是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。进一步巩固空气质量达标城市创建成果,大力支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,扎实推进北方地区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;支持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和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,推动水质全面达标;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,支持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。三是支持推进绿色低碳转型。统筹推进兰炭整改升级、煤电节能降碳、工业节能技改、乡村清洁取暖,支持推广发展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,推动能耗“双控”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“双控”转变。

        (六)坚持底线思维,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。一是防范政府债务风险。推进专项债券全生命周期管理,强化到期债务常态化监控预警机制,做到风险早发现、早处置。抓实隐性债务存量化解工作,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,严肃问责违法违规举债融资行为,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。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改革,严防平台债务风险向政府传导。二是坚决兜住县区“三保”底线。切实发挥好市级监管和帮扶责任,加大对困难县区资金调度、财力下沉等措施,努力弥补基层“三保”财力缺口。督导县区财政扛起主体责任,将“三保”支出足额纳入预算安排,在执行中重点保障,确保“三保”不出问题。三是做好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工作。引导农商行整合重组,通过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、争取优质股东投资等方式,拓宽资本补充渠道。督促金融企业严格落实定期重大风险隐患报告制度,防止发生区域性、系统性金融风险。

        (七)深化改革驱动,激发财政内生动力。一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。全面落实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精神,制定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,规范收入归属级次和分享方式,进一步完善市对县转移支付制度,不断提高转移支付分配的科学性和合理性。二是健全现代预算制度。加强“四本”预算统筹,健全结余资金收回使用机制。推进支出标准体系建设,完善项目库全生命周期管理。积极推进总预算会计制度改革,加快预算管理一体化应用。三是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。严格落实“以收定支”要求,加强一般性支出和“三公”经费预算管理,加大预算执行监控力度,坚持节俭办一切事业,大力压缩非刚性、非重点支出,严禁建设政绩工程、形象工程,严禁违规兴建政府性楼堂馆所。四是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,加快建立覆盖各行业领域的预算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,进一步完善共性绩效指标体系。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开展事前绩效评价,将评价结果作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;继续实施部门、县区财政支出整体绩效评价,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和公开。五是加大预决算公开力度。严格依法依规,在规定时限内公开预决算信息,市级将加强工作指导和监督检查,坚决杜绝不公开、不完整、不细化、不准确等问题。六是统筹推进其他改革。强化直达资金监管,充分发挥积极财政政策效能。全面加快财政电子票据管理改革,扩大覆盖范围。规范开展政府购买服务,杜绝养懒人现象。推进“互联网+政府采购”,持续优化政府采购营商环境。

        (八)依法接受预算审查监督。主动接受人大监督,全面落实人大决议,积极向人大报告财政预算和财税政策落实情况,按规定及时报告国有资产及债务管理情况。继续配合做好人大预算联网监督,强化对全口径预算和预算执行全过程监督,抓紧抓实审计问题整改,确保财政资金安全有效使用。

        各位代表,2023年落实各项财税政策、推动财政发展改革任务艰巨。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,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,认真落实市人大各项决议,主动接受市人大监督,自信自强、守正创新,踔厉奋发、勇毅前行,为奋力谱写榆林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。


        附件: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2022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23年财政预算(草案)

        网站地图 意见建议 关于我们 公开审查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

        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人民政府主办 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

        网站标识码: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

        办公地址:陕西省榆阳区青山东路1号 技术支持:0912-3893665