张世平和他的老伴
张世平,1937年出生于陕西富平。
1962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。
1962年至1999年,在榆林师范任教。
他,年少志坚离家早,步履蹒跚犹未还。
他是师者,一生清贫,虽一灯如豆,四壁青辉,却甘之如饴,乐观坚守。
他就是张世平,1937年出生于陕西富平,1962年陕西师范大学毕业后来到榆林师范,在教育岗位上整整奉献了37个春秋,直到1999年退休。
如今已过八旬的张世平,回忆起年少时为理想为抱负,选择从富庶的关中平原来到贫穷的陕北榆林,他说自己从未后悔过,也从来没有过放弃的念头。
回想起当年的经历,张世平告诉记者,当时学校里宣传支援陕北、陕南建设,他就踊跃报了名,而后被分配到了榆林师范,他觉得特别满意。1962年9月,从陕师大一毕业,张世平便来到了榆林。刚到招待所住下,榆林师范学校总务主任就到招待所亲自来接他,帮他背包、拿行李,特别地热情,让他非常感动,印象特别深刻。
受到了热情的欢迎,张世平大受鼓舞,他迅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和劳动中。他与学生同食同寝,一同劳作。回忆起几十年来的点点滴滴,张世平说:“虽恍如隔世,却历历在目。当时孩子们劳动的那个劲头,你都想不来,女同学也特别能吃苦。学校当时的主任,手巾子这么一挽,穿个汗衫,标准的农民,那个劳动精神太让人佩服了。”
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走来的人,总是会有一些食不果腹、艰难困苦的记忆,然而,乐观的张世平,尝过苦却从未觉得苦。学校当时吃的多是杂粮馍馍、酸菜,勉强可以填饱肚子,但是他从来没觉得这是苦,“我这人再没什么优点,乐观这一点却比得了任何人。我爱学习,向周围的每个人学习,向书本学习,所以说我一辈子心胸开阔,一辈子快快乐乐。”
1962年,就是来到榆林的那年年初,张世平已经在老家成了亲。妻子善良贤惠,在之后长达十几年的两地分居生活中,她从无怨言。他的妻子告诉记者,那时候张世平在榆林教学,她在家乡劳动,照顾老人、孩子,家里还有七个弟兄姐妹靠他养活呢,为了省钱,有时候寒暑假也不回家。
一心扑在教学上的张世平,每天按部就班,生活简单却并不枯燥。教书之余他发奋学习,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,培养各种兴趣爱好,课余时间吹拉弹唱,打球、拉二胡他都学,这也成了他业余生活的点缀。
他说:“教育是一份值得我用一生去追求的事业,在我看来,教育就是传播思想的种子,教师把自己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思想传递给每一个孩子,让他们学会自己去思考,从而拥有一颗充满自信而快乐的心!”
几十年来,无论是在课堂教学、班级管理还是在教学研究中,他一直为这个梦想奋斗着。“教了37年书,当了10届学生的班主任,班主任工作不但是我工作的重点,也是我教育研究方面的重点。”张世平说,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,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。
“辛勤工作,求真务实”是张世平的座右铭,在他近40年的教学工作中处处表现的是“求真务实”。他经常教导新教师说:备好课、写好教案,是整理教学思路、上好课的不可缺少的一环。张世平的教案思路清晰,在授课中有机插入既有教育意义又有趣味性的事例,讲课深入浅出,娓娓道来,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知识、受到教育,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。
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。直到1999年退休,张世平教过的学生数不胜数,他严谨教学、乐观向上的工作生活态度,感染着每一位学生。他自己也经常骄傲地说,他的学生多数也成了教师,以一传十,以十传百,成百上千,则成薪火。
古往今来,“一灯如豆,四壁青辉”是无数教育工作者的生活写照,对于清贫生活他们甘之如饴,面对物质诱惑他们不为所动,张世平亦是如此。他乐观积极,知足常乐,在驼城榆林,在三尺讲台,他坚守数十载。
他从“富庶太平”的关中平原走来,他从被誉为“教师摇篮”的陕西高等院校走来,走进陕北榆林的建设当中,走上一方校园的三尺讲台,他走来,打开一册书本展示一片天地,他走来,丹心无悔育桃李。
网站地图 意见建议 关于我们 公开审查 榆政通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
365bet体育在线网址_365365bet体育在线_Best365官网登录人民政府主办 市政府办公室承办 市政务信息化服务中心建设管理
网站标识码:6108000003 陕ICP备06001574号 陕公网安备 61080202000190号
办公地址:陕西省榆阳区青山东路1号 技术支持:0912-3893665